记者手记:黄土高原窑洞“普查记”_小恐龙蜘蛛池
关闭引导
记者手记:黄土高原窑洞“普查记”
2024-11-22 07:16
小恐龙蜘蛛池

  中新网宝鸡11月11日电 题:记者手记:黄土高原窑洞“普查记”

  作者 周昕

  清晨,细雨密密地斜织着。

  进入厂区,上午的“主场”就在眼前的5孔窑洞里。作为中国西北古老而又独特的居住形式,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近日,记者随宝鸡市文物普查队第五小队,来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胜利机械厂旧址,亲身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地调查工作。

  “陕西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胜利机械厂的就是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成立的。”陕铜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处处长吴文戈介绍,所谓的三线建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基础建设。

  站在窑洞门口,一阵寒意迎面而来。安全隐蔽,冬暖夏凉,施工简便……是窑洞被投入于生产的重要原因。

  “窑洞这样的室内建筑,我们在普查时要按照逻辑顺序拍照片、测数据。”队员郑丽娟说。5月开始普查工作以来,郑丽娟总结出不少心得,在洞内要把每一个数据测量得尽量详细,标注出拐点和标志物等,能够提升内业(外出普查后的整理工作,与外业相对)的工作效率。

  按下“READ(读取)”键,红外线测距仪发射出的光线水平地打在对面的墙壁上,普查队员郑丽娟开始测量洞口的宽度和高度。“洞口宽度3米,高度3米1,为双开门木门。”记者一边在本子上记着,一边跟随郑丽娟前往下一个测量点。

  讲礼貌,讲卫生……窑洞内的墙壁、穹顶上还残存着不少字迹斑驳的标语和宣传画。这是生产年代的剪影,亦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媒介。

  “类似的痕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文物的年代。”郑丽娟说,遇到拿不准称呼的物件先及时拍照,回去再找资料进行学习。

  来自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的郑丽娟被队员黄成亲切地称呼为“好学姐”。“不怕苦,肯学习,每一个标本她都会向老师们请教年代、质地等相关信息,为我们内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延安大学毕业的队员黄成评价道。

  记者握着十厘米见长的红外线测距仪,和郑丽娟各自站在两端的洞口处,准备测量其中一个侧洞的纵深。“把红外线打在我的脚上。”郑丽娟在对面喊道。

  但实际远比想象得困难。

  曲线的侧洞给测量造成了困难,人手控制下的红外线不停地抖动,很难在目标点上保持位置。

  “放在地上,不要抖!”郑丽娟在远处指导记者。

  1分38秒,22.7米。记者终于读取出了洞的纵深长度。

  “这都是需要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老师们在其中对我们传帮带的作用很大。”郑丽娟笑着说。

  “笔直进入,10米处向右偏,有两个耳洞,随后两个拐点……”测量完毕,郑丽娟拿过笔记本,开始凭借记忆画出了窑洞的内部结构。

  郑丽娟和30余名队友们,用双脚探寻着一个个“扶风明珠”。历时20余天,共登记470余处文物点。作为新发现的点位之一,根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陕西省胜利机械厂旧址被认定为近现代重要史迹。

  与普查队员一起工作的时间里,记者见证着他们因为捡到元素信息丰富的标本而开心不已,每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都足以慰劳无数个疲惫的日夜。(完) 【编辑:张燕玲】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