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亚“Z世代”昆明共话世界遗产保护_小恐龙蜘蛛池
关闭引导
中国-南亚“Z世代”昆明共话世界遗产保护
2024-11-28 01:27
小恐龙蜘蛛池【XKLZZC798FLYU】

  中新网昆明11月18日电 (记者 胡远航)18日,“游云南 看南亚”“Z世代”共话世遗沙龙在昆明举办。来自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Z世代”代表,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交流与合作三个关键词建言献策。

图为活动现场。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本次活动是当日启幕的2024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由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主办,得到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共青团德宏州委等单位支持。

  尼泊尔贾纳阿斯塔周报总编辑、尼中媒体论坛主席柯绍视频致辞称,尼泊尔拥有丰富的世界遗产,包括加德满都谷地、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奇特旺国家公园和兰毗尼等。保护世界遗产是一项集体责任,需要政府、媒体和国际伙伴的参与。他特别提到,2015年尼泊尔8.1级大地震对众多世界遗产造成重大损害,国际支持在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建筑群在中国政府的协助下得以重建,印度、斯里兰卡和美国等国也参与各种结构的修复工作。

  “世界遗产是人类创造力、韧性和多样性的集体证明,在当下正面临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等带来的威胁。”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穆罕默德·阿西夫·努尔看来,媒体作为社会的眼睛和耳朵,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有能力提供信息、教育和激励,影响更多人开展保护行动。

  丽江古城管理局代表和树琳分享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保护经验。她介绍称,近30年来,通过系统的保护、管理、监测,丽江古城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当地文化得以大力弘扬。同时,丽江古城把握信息时代的大势,实现“文化+旅游+科技”的融合发展。遗产专家一致认为,“丽江模式”为世界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提供新经验,为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新标尺”。

图为参加沙龙的青年代表观看世界遗产文创产品。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与会各国青年代表一致认为,世界遗产保护需要跨越国界的沟通与合作,各国青年们应率先承担起这一责任。

  云南师范大学印度留学生月烨欣称,印度泰姬陵受到空气污染的威胁,导致大理石变色和变质。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政府、当地社区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以便汇集足够的资源、知识和技术来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

  “文化交流也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关键。”云南师范大学斯里兰卡留学生孟嘻嘻说,不同国家的人通过参观其他国家的世界遗产并进行交流,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学习,提高保护效率。

  云南大学印度留学生刘意平提出,世界遗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同时,保护不单单是为了维护物理遗址,更是为了保护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生态意义。

  “南亚国家和中国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这为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和交流方面提供宝贵的机会。”云南大学尼泊尔留学生拉祯建议,通过加强资源共享、社区培训、文化遗产管理、艺术修复等多双边合作,共同应对文化遗产在城市化、旅游业发展和气候变化中面临的挑战。

  在当日的活动中,中新社记者缪超和云南善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永成作为媒体和企业代表,分享相关报道案例及文创开发经验。

  作为中新社驻云南记者,缪超多次深入景迈山,报道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全过程。“我们不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对景迈山的人、事、物、理进行全方位报道,还带着景迈山的故事走向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越南等国。”缪超说,景迈山千百年来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生态伦理和生产生活智慧,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文化共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基于多年来的实践,汪永成分享道,“文创化不等同于产品化,其核心在于文化+创意。世界遗产文创化,应实现IP化、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和红梅总结称,青年对话有助于国与国间世界遗产的保护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Z世代”,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维,将在文化交流中作出更好的贡献。(完)

【编辑:李骏】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